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里夺村,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莲城的西北部;距县城5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离村委会5公里。隶属者兔乡者妈村委会,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分为大里夺和小里夺,其中大里夺为6个村小组,小里夺有1个村小组。共有农户446户,总人口2084人,全村人口均为壮族,是目前广南县乃至文山州保存较大、较好的壮族聚居村。年平均降雨量1011毫米,平均海拔1250米,国土面积6.07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润,植物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全村有耕地面积856亩,林地3560亩。
里夺村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村庄周边果树环绕,几座山丘此起彼伏,里夺河两侧水田形成了优美的自然田园风格。整个村子坐落在半坡上,依山而建,顺势而行,地势南低北高,属于半山区,村中绿树成荫,村内古宅,错落有致,建造工艺典雅,纯木建造原汁原味,400多户传统吊脚楼,是传统村落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使里夺村才留住了满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建筑,形成了传统古村落保护的里夺经验。目前,在国内成村连片的壮族干栏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因而里夺村成片的干栏建筑显得弥足珍贵。为保护传承好传统的民居吊脚楼,2014年11月25日,里夺村被列入第三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荣获中国传统村落里夺村牌匾(乡政府提供)
里夺古村落全貌(乡政府提供)
里夺村一角(乡政府提供)
古朴典雅的里夺村(乡政府提供)
依山而建的里夺村干栏建筑群(乡政府提供)
里夺生态古村落弥足珍贵(乡政府提供)
干栏建筑民居(乡政府提供)
丰衣足食的“干栏人家”(兰天明摄影)
里夺村落始建于清代。“里夺”译汉语为:里—地方,夺—深谷;意为因居住在深谷而得名。此地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在明朝早期,有一家五兄弟从师宗、罗平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广南境内,路过现今的旧莫乡里用村,此地适合安居扎寨,于是大哥在里用安家。随后四兄弟前后来到者兔乡者岜、者中、发早、里夺一带,而里夺村名字的由来是最小的兄弟来到现在的小里夺处,小兄弟觉得此处依山傍水,具备居住选址准则‘无水不足、无山不稳、无树不安、无田不居’的宜居环境。故此决定在此安家,因为五兄弟感情甚好,小兄弟很是怀念几位哥哥,特别是大哥,故里夺村‘里’字用大哥居住的地方‘里’开头,以此表示对大哥的怀念,而‘夺’是因为明朝早期时候的小里夺处四周树木繁多,地处深谷之中,相对隐秘,用方言说就是躲在深谷中外人不容易找到。原本用的是‘躲’,后人觉得不好听,又变异为‘朵’,改成现在用的‘夺’;为‘躲’‘朵’的谐音”。从此 “里夺”村名一直用到至今。据说五兄弟姓付,现如今的者岜、者中、发早也有姓付的农户,时至今日者岜、者中、发早姓付的后人一直有来往,大事小事也会互相帮忙。以前的里夺全部聚集在现在的小里夺处,后来战乱平息,人口越来越多,就有农户搬到了现在的大里夺处,有了现在的大里夺、小里夺之分。
广南莲郡古城自古是云南通往广东、广西以及沿海地区古驿道的重要驿站,亦为夜郎(贵州且兰)通往交趾(越南)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滇东南重镇”和“滇桂走廊”。近千年的“滇铜外运、粤盐入滇”多经县城,途经特磨古驿道的者兔乡里夺村对面 “那岜来”(壮语称的地名)“高山流水”处,为清代广南府的古十七景之一。该奇景位于里夺村对面的悬崖绝壁上,崖上刻有“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每字径0.6米,此山高大奇特,山崖高数百米,壁面宽50余米,崖形多姿,奇峰林立,崖下是古驿道,崖脚出水深潭,常年灌溉着里夺坝子数百亩良田,实不愧为崖壁自然景观。
“高山流水”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兰天明摄影)
明万历年运铜使袁灏的文告(兰天明摄影)
“那岜来”田园风光(林颂摄影)
据《云南通志》载:“广南地处‘两粤冲途,交夷要障’,东抵粤西(今广西),南临交趾(今越南),西通阿迷(今开远),北走弥勒湾(今丘北),地当水陆之冲,川原最为险固。”宋朝,广南称特磨道,属邕州(今南宁)通南昭(今大理)的交通要道。明万历七年(1579年),朝廷派运铜使袁灏开辟滇粤通衢,奉修运铜孔道,经广南者兔里夺村“那岜来”(壮语)时,他看到那雄峰耸立的崖壁奇景,流泉飞泻,藤萝下垂,青苍满目,景色迷人的自然景观有感,即攀崖题书“高山流水”四个大字,镌刻于石壁中部,至今清晰可见,而由此得名。在山崖下方的岩壁上凿成碑版11片,其中有记述从元代以来,官吏调离广南途经此地的“德政之去思”碑,对前任官吏为政清廉,体恤民情的政绩刻石铭记。清道光戊戌年,郡人颜觐清路遇此境,感慨颇多,即兴赋诗赞颂“高山流水”。据《广南府志》载此五言古诗:“余有山水癖,当怀壮游志。篙岳拟登攀,沧溟劳萝寐。口口有奇观,耳闻足未至。年来觅砚田,始获经其地。初寻山经人,仿佛得大意。如读索靖碑,乍见犹唾弃。行行二三里,山川敞幽致。鸟语远迎人,花香近朴鼻。林密藏烟村,此景难图绘。忽见一山立,矗矗插天际。鸿蒙开辟时,鬼斧想工制。下引清流溪,滔滔日夜逝。长此千万年,令人每翅企,昔有感怀人,高山流水寄。官游乘兴来,大书岩间字。山麓列残碑,云是思良吏。字迹虽模糊,口传尚堪志。我行至期间,临玩穷幽遂。俯流涤心清,仰峰迎面翠。耳目为一新,豁然寻妙谛。兴到笔随之,聊以记奇异。”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加之1913年3月又撤销广南府,人流、物流改道,经广南者兔里夺村的千年特磨古驿道随之冷落。至今,里夺村村前“高山流水”的石碑、壁雕诉说着悠久的历史。
居住于此的壮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在千百年的生生不息之中神化雄山奇水,繁衍众生万物,荫泽后世子孙。里夺村落绝大多数是传统混合式干栏民居,建造于清代与民国之间,其以壮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有262户,约占70.6%,纯木料结构干栏式建筑的百余间楼房,用青瓦覆盖。开三间,内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中层为人居,距离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楼房坐北朝南,因地形坡度显得错落有致,质朴沧桑,古风浓郁,别具特色。建筑风格的共性有:墙壁——木板;屋顶——青瓦屋顶;檐角屋脊——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该村依山建寨,傍水盖屋,不仅反映出壮族居住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性,而且体现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无论是从村落整体布局、村内房屋排布,还是从单间房屋的构造、文化元素来看,其古朴实用而又原汁原味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里夺壮族古村落的美。其壮家银饰、服饰、刺绣、花糯米、花鸡蛋等独具特色。壮族群众能歌善舞,铜鼓舞、弄娅歪雄浑;手巾舞、扇子舞柔美;青年男女对歌柔情似水,他们用歌舞的形式,共同诠释着传统的稻作文化,表达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以者兔乡集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一年一度“壮族三月花街节”影响广泛。民族文化突出、民族手工艺出色、原始森林保存面积最广、生态物种多样化等成为者兔乡的主要特点,是壮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奇葩。
里夺村实行村干部“年薪制”群众大会(兰天明摄影)
敲响“威风鼓”四季有收成(兰天明摄影)
三月三花街节(兰天明摄影)
民族的是世界的(兰天明摄影)
为破解“月月选干部”“抓阄当干部”导致村组事务没人管、项目没人抓、产业没人带,村内管理十分混乱的现象,里夺村自2010年以来积极探索实行村组干部“定村选干奖补”制度,实行村干部“年薪制”, 即:群众自愿每人每年出资20元作为村组干部的“年薪”。2011年里夺村结合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村小组总组长、副总组长,年薪分别为1.2万元、1万元,全寨分为7个村小组,小组长补助由原来的每月10元提高到300元,任期3年,年终经群众评议考核合格,才能兑现年薪。
自实行“年薪制”以来,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带领群众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产业,群众的生产生活、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这样的《村规民约》,结合“党建+扶贫+旅游”模式,让村民自觉保护古建筑。村里的百年传统民居吊脚楼是传统村落灵魂的载体。为此,里夺村的传统建筑群引起了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士的关注。
为了保护传承好百年民居吊脚楼和村庄传统风貌。2013年、2014年里夺村争取到中烟公司帮扶项目资金300万,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群众自筹资金18万元,共建设进村道路建设、进村桥梁建设、村内道路挡土墙建设、村内道路建设、卫生厕所等五项工程;2016年实施亮化工程,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完成风雨桥、寨门、村内道路硬化、老人休闲亭、传习馆等项目建设;2017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里夺村每户投入资金对砖混房屋进行文化包装。如今美丽的里夺村貌,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近些年来开展的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村民们充分利用人文自然景观,在保护壮族干栏式民居同时还大力发展壮族刺绣、壮族传统饮食等民族文化产业,注重开发“高山流水”古驿道风景点,原生态的壮族村寨受到四方游客及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资料来源:广南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