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大美村寨 > 省份 > 云南  > 详细页面

中国壮族传统古村落——那坝村

来源:广南县人民政府网 2023年07月24日 阅读量: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那坝村,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莲城的西北部;距离县城58千米,距村委会6千米,距乡政府所在地22千米;者兔至者太公路穿村而过。国土面积 15.51平方千米;属于半山区,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056毫米。隶属者兔乡斗月村委会,有那安、串南、甲棉三个小组,共有农户219户1068人。适宜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有耕地138亩,其中人均耕地0.66亩;传统产业为粮食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和油茶、杉树等经济作物。

  那坝村依山而居,宁居陡坡,不占良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家干栏式建筑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寨内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连绵成片,面向田野、视野开阔,百余栋干栏式木质吊脚楼房形成一个群落,雄伟壮观,娴静柔美。因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尊重和延续,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不仅要保留壮家文化,还对170余间杆栏式民居进行传承式保护,其中年代最长的一间杆栏式民居,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民风淳朴、壮家文化风俗浓厚、杆栏式建筑保存完好,为保护传承好传统的民居吊脚楼,2016年12月9日,那坝村被列入第四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荣获中国传统村落那坝村牌匾(乡政府提供)

远眺壮族传统古村落那坝(乡政府提供)

那坝古村落(乡政府提供)

古村落那坝鸟瞰(乡政府提供)

干栏式吊脚楼村落(乡政府提供)

那坝村优美的生态农田景观(乡政府提供)

  那坝村落始建年代不详。“那坝”壮语译汉语为:那——田;坝——口;因居住在坝口而得名。建筑民居沿着坡地向上发展,将平坦地区留作农田,缓坡山垦辟为梯田,使得村落良田富足,原始的农耕文化在此延续,农田景观优美。村民们一直都保持着他们独特的民族习俗,无论是在饮食、服饰、居所、节日礼俗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是壮族特色建筑——干栏式木楼,也叫吊脚楼。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壮族群众住进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干栏式建筑已越来越少。村落拥有众多的壮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生态文化有“祭九龙神山”“祭神树”“祭竜”“接竜”;饮食文化有“千层粑”“花糯米”“包粽子”“香米饭”;宗教文化有“摩教经典”“布摩”“颂经”“看鸡卦”“看蛋卦”“竹签卦”“骨刻历算与预测”;服饰文化有纺织、刺绣、银饰、壮锦、背带、扎染、围腰等;建筑文化有“干栏式房屋”“上红梁”“风雨桥”“老人厅”;礼俗文化有“濮瑞婚俗”“生礼(祝米酒)”、稻作文化有“种神田”“收神谷”“祭谷魂”“桥背水”“龙骨水车”;编织文化有“藤编”“草编”“竹编”等,这些都是那坝村先辈们留下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

那坝村“那文化”与古村落相得益彰(乡政府提供)

传统刺绣(乡政府提供)

壮族“弄娅歪”(乡政府提供)

“跑马节”活动( 林颂 摄影)

珠江源——九龙神山(兰天明摄影)

人与自然和谐(兰天明摄影)

  那坝村里除了每年都举行别具特色的节庆、祭祀等活动外,还保存着最原始的民俗“跑马节”开春祭祀活动。据该村群众传说,跑马是为了抵御自然灾害,撵出妖魔鬼怪出村寨之意,迎来来年丰收保平安幸福之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年、斗月村虫灾较为严重,连赶鸭子去吃都吃不完,当时又没有什么农药,老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稻田里的秧叶,一块块被虫吃掉,变成枯黄,地理的包谷也被虫吃掉叶子,只剩下杆杆,群众看了可能颗粒无收,急得焦头烂额。后来,有一位老人,名叫老周(仆摩),就到坡者(神坛)点了三炷香,倒了三杯酒,烧了纸钱,念了咒语后,从第三天起,虫就自然而然的逐步消失了,那年田里地理最后还是有所收成,从此斗月那坝村跑马节就沿袭至今。跑马节前,如锄头、斧头等工具是禁忌使用的,必须通过跑马节后,群众才意味着能扛锄头、斧头农具,可以上山干活,下田盘地,才能犁田犁地等。唯独只有镰刀不禁忌,因为镰刀是用来割草喂马。每年正月初四到正月十五日前,由老龙头(仆摩)择日,老龙头是通过寨老,德高望重的人共商推定,一旦确定,不搞轮流,只要身体还好,一干到底,等到干不了,才通过村里协商定人,才能更换,仆摩择日,主要看哪日是吉日,就是定跑马节日。活动期间,老年人则一起聚集在坡者范围的场地,高举酒杯,开怀畅饮。他们说古道今,交流生产状况,如何发家致富,评论歌王唱歌的情况以及经验;男女青年有的围成圈,手拉手、肩并肩,尽情跳手巾舞,有的则成双成对离开场地,寻找地方倾吐爱慕之情。

  那坝村“那文化”与古村落相得益彰,干栏民居建筑是构建同体族群和谐友好的象征和标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那坝村越来越多的壮族群众住进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干栏式建筑已越来越少,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印记,都成了最美的乡愁。

  

  资料来源:广南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