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文艺表演团体在“2014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开幕式上表演精彩节目
2017年“文化走亲东盟行”走进泰国
不久前,2018年中国-东盟戏剧周在广西南宁盛大举行。本次活动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15周年策划,以“丝路起航新时代,戏海扬帆新征程”为主题。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菲律宾、老挝等11个国家的26个优秀院团荟萃南宁,共演出53场精品剧目,为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呈现独具中国与东盟特色的戏剧艺术盛宴。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呼应,“文化走亲东盟行”以亲民的姿态走进东盟,以精彩纷呈的活动展示了南宁传统文化,成为连接南宁与东盟民众的“心桥”。
南宁市倾力打造的“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品牌,是中国在东盟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广西声音的重要文化活动。“文化走亲活动形式创新、文化内涵丰富,深化了广西与东盟文化的交流合作,为南宁市发展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石,是广西开展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南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宁说。
至2018年,“文化走亲东盟行”已举办4届,分别走进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开展戏曲专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文化艺术研讨会、戏曲专题讲座等,多形式传播南宁文化,全方位展示南宁形象,受到东盟各国民众的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南宁文化的传播热潮。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对外文化交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直在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紧紧围绕国家外交工作大局,立足于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区位优势,持续深化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开放格局,着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华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区。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
“请进来”的方式,可以让外国友人亲身感受广西经济文化建设新成就,加深彼此的了解、促进民心相通。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契机,广西搭建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等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其中,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是文化和旅游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省部级论坛,自2006年以来已经在广西成功举办了13届,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领域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
利用各种文化交流平台 积极推动广西文化走出去
为了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自治区政府施行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工作。自2012年以来,广西连续7年参与海外文化中心合作共建活动。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于2017年正式启动了共建工作,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和广西文化“走出去”重要支点和窗口。
二是积极推动广西优秀舞台艺术和文化产业项目走出去。例如,作为我国舞台艺术的经典和优秀保留剧目,彩调歌舞剧《刘三姐》成为中外交流的友好大使。2016年《刘三姐》走东盟演出正式启动,先后赴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演出,受到东盟观众喜爱。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为背景的舞剧《碧海丝路》作为国家文化交流的剧目,先后赴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所到之处好评如潮。今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团到印度、不丹、阿尔及利亚、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坦桑尼亚、科威特、突尼斯等12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三是打造“美丽中国·心仪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通过“欢乐春节”“广西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并形成了“美丽中国·心仪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为世界各地带去广西民族歌舞、杂技表演、器乐演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民俗风情展演等活动项目,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形象地展示广西文化发展成果,展示广西的发展成就,提升广西的国际影响力。今年春节期间,广西在印度、不丹、阿尔及利亚、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举办“美丽中国·心仪广西——欢乐春节”专场演出和交流活动共27场次,吸引当地观众近4万人到场观看,还有部分国家通过该国国家电视台对演出进行现场直播,展示了广西文化发展成果和当代中国美好形象。
四是加强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广西与东盟各国在文化旅游演艺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合作领域也由单纯的演出交流拓展到“文化+旅游+演艺”的全领域合作交流。由广西艺术家与越南艺术家联袂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越南往事》,已于今年3月在越南会安古城上演。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广西与东盟各国在影视、动漫、游戏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也在不断加大,合作交流内容不断丰富。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