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卑南”又称卑南觅、普悠玛、骡马、八社番等,Puyuma(普悠玛)是国际通用英语名称。
卑南族群有语言而无文字,卑南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多个方言,以南王方言为代表。书写一般采用罗马字母。
卑南是台湾第七大少数族群,共有十个部落,即知本(知本社)、建和(射马干社)、利嘉(吕家社)、泰安(大巴六九社)、初鹿(北丝阄社)、上宾朗(阿里摆社)、下宾朗(槟榔树格社)、南王(卑南社)、明峰(龙过脉)、宝桑。据2017年资料统计,台湾卑南人口有17435人,主要分布在台东平原的北部、台东纵谷以南沿中央山脉东侧一带的河川平原上。
卑南人的起源传说大致分为两种,即“石生说”和“竹生说”。认同石生传说的,统称知本系统,包括:知本、建和、初鹿、龙过脉、泰安、利嘉、上宾朗等7个部落。认同竹生传说的,统称卑南系统,即南王系统,包括:南王、下宾朗、宝桑等3个部落。
卑南族群是母系氏族,传统上实行长女继承制。卑南传统婚姻形式是入赘婚,分为求婚、订婚、结婚三阶段。男子婚后住到女方家里,子从母姓。1963年开始,卑南族群的婚姻制度已渐渐改变为从夫居住。女性婚后离家,男性继承家业的现象也逐渐普遍。
卑南人有善终与恶死之分。对于善终者,由家人和近亲装殓。对于恶死者没有停尸祭告仪式。如果是妇女难产而死,则须迁居四次,以避邪。
卑南人相信人死后,灵肉分离,相信天地皆有神灵,包括四方之神、造人之神、大自然和祖灵,都可列入神衹的范围,成为祭祀的对象。卑南族群的祭仪多以农事为主,一般以公开集体的方式。较有特色的是:花讯期(阳历四月)、泼水祈雨祭、小米收获祭、海祭、年祭等。
卑南族群传统的经济生活主要以农耕为主,以渔猎为辅。日常以粟饭、稻、菜粥为主食,青菜、煎肉、腌鱼、咸鱼、瓜和野菜为副食。卑南人擅长熏烤、腌制食物,节庆时也制作糕点、糍粑,嗜好饮酒、抽烟和嚼槟榔。
卑南人传统服饰以织布为主,并根据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有所不同,且严格区分。房屋有公用与私用两类:公用如会所、宗家祖灵屋(祖屋)、瞭望台;私用为一般住所、谷仓,此外还有女巫屋。卑南人手工艺主要表现在纺织、刺绣、编织及竹木器的制作等方面,手艺精湛,色彩和图案复杂多样,十分精美。人形舞蹈纹和菱形纹是卑南刺绣和织布的特色图案。
台湾少数民族中只有卑南人有青少年会所——“塔古半”和“巴拉冠”。会所不仅是卑南人举行祭典的地方,也是训练青年人的场地,分为少年会所和青年会所。年满13岁的男子离家,在此接受身心两方面的锻炼与考验,接受部落历史、传统、社会礼节教育与严格的军事训练,且终生不得脱离会所。卑南族群的会所制度现在已经消失。
参考资料:
1.杨洋.台湾少数民族——卑南.北京:台海出版社,2008
2.余光弘,李莉文.台湾少数民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