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医药 > 民族医药资讯  > 详细页面

民族医药人才面临断层危机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周燕玲 2017年11月09日 阅读量:

  “害怕去世了没人来接班,医术跟着我一起进棺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77岁苗医杨昌富告诉笔者,怕“后继无人”的他,74岁时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用2年时间整理了10余本祖传的医术和药方。

  2016年12月,首届苗侗医药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凯里举行。与会业界人士表示,我国民族医药目前人才匮乏,正面临严重的断层危机。

  民族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会行医的老人去世了,年轻人外出务工走掉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田华咏无奈地说,民族医药以“口传身授”为主,由于传承人老龄化、文化水平低,使得民族医药传承受限,民族医药人才正面临断层危机。“曾经湖南省湘西州土家族的民族行医者有2000余人,目前人数锐减近一半。”

  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历代民族医药人员“亦农亦要,上山采药,下山行医”,形成了“一病一方”的诊疗特色。杨昌富6岁时就跟随父亲上山学习采药。他说,家传的“杨氏粉碎性两周缩骨法”要学会摸骨、校对折骨、知晓将骨片排除骨髓等技能,从明朝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因祖训严格,“杨氏粉碎性两周缩骨法”一直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我现在收了8个人品、医德好的人为徒。”因为担心医术失传,2014年杨昌富开始收徒,并学习用电脑整理家传药方。

  “数千年的民族医药,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丢失,我们就成罪人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医药专业委员会会长石汗光建议,要多管齐下,在培养民族医药传承人的同时,注重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和记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