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体育 > 最酷运动  > 详细页面

傣族武术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韦晓康 2017年11月07日 阅读量:

  傣族武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已具雏型,唐代已成系列。智慧勇敢的傣族人从飞禽走兽的神态中吸取武韵,从山林碧竹那里创造着傣族武术的精髓,具有从舞娱乐的性质,又有健身防卫之功能,因此,傣族武术也具有“凤凰拳”的美称。傣族武术是傣族民间体育运动的另外一个靓点。过去在傣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男人要做三件事:即:当和尚学文化、纹身避邪、习武强身。学习武术是每一个男人都要必修的课目。所以,傣族的男孩从小就要向武术师习武强身。

  傣族武术突快突慢,刚柔相济。要求手、步灵敏,判断准确,有兔子的灵敏,鹰的眼力,风格特独,种类繁多。

  主要有,拳术类:三坑式、四坑式、五坑式、六坑式、十二坑式、四门拳、美人拳、木桩拳、虎拳、猫拳、打狗拳、孔雀拳、象牙拳、卧式翻桩拳、25掌梅花拳等。

  器械类:单刀、双刀、三把刀、四把刀、贯线式、象牙刀、傣族大刀、匕首、长棒、两节棍、三节棍、铁铣、铁齿、铜夹等。

  对练:单刀对双棍、双刀对棍、四门拳对练、徒手对双刀、象脚鼓对踢等。

  傣族武术32套拳术拳路相传至今,弥足珍贵。

  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男子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术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傣族武术种类较多,概括起来有徒手拳、鸡拳、扫地拳、洪拳、花拳、大刀术、单刀术、双刀术、棍术、标术(似花枪)、洞尖术(亦称链夹)等套路。也有其它如单练、对练和散打。徒手对练傣族称作“对手拳”;双刀对练叫做“象牙拳”;对打棍叫“对角”。其动作多模仿鹿、牛以及大象。演练时别有风趣,时而象小鹿逗趣;时而象大象鼻战;时而又象野牛角斗。

  傣族武术注重基本训练,要求手步灵敏,判断准确,有兔子般的听力,鹰一般的眼力,拳术类有三坑式、四坑式美人拳、虎拳、猫拳、孔雀拳、象牙拳、卧虎翻桩拳等,器械拳有单刀、双刀、三把刀、四把刀、象牙刀、傣族大刀、铜夹等;对练有单刀对双棍、双刀对棍、四门拳对练、徏手对双刀等;傣族武术套路较多,武术套路按固定的布局来演练,起式后,先从一方练起,然后回到中心,再从另一方练起,又回到中心,依次连续练完各方回到原位便算结束。

  傣族武术练习时路线多以十字形和圆形来回运动,范围较小,形式多样。可一个或多人在中间跳孔雀舞,而其它的人围绕圆圈练习拳术或器械;也可一个打着象脚鼓起舞,伴随着一个或多人练习拳术或器械。有时小伙子正在练武,姑娘们则在旁边以孔雀舞相随而动,其场面活泼欢快,成为傣族民族体育活动一道独特的风景。

  武术在傣族历史上比较盛行,这与土司制度有很大关系。历史上傣族土司不养军队,在军事上采取“聚之为军,散之为民,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策略进行统治,每个寨子都是一个军事组织,均由土司册封一个教官(布悍),带领和指导寨里的男子进行训练。为了提高训练人的兴趣,达到全民投入的效果,训练时以象脚鼓等打击乐为节拍伴奏,因此,傣族武术看起来就像舞蹈表演。傣族武术属中国南拳,早在汉代,傣族武术已见雏形。到了唐朝,唐南诏政权统治管辖傣族地区,由傣族组成的“白衣没命军”已是南诏最精锐的作战军队。据传“白衣没命军”参加南诏军队进伐安南都护府,为今红河州境内傣族的一部分。据《新唐书·南蛮传》说:“大中时(公元847~860),李琢为安南经略使,苛墨自私,以斗盐易一牛,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号白衣没命军。”这里的“白衣没命军”是指“白衣”组成的军队,他们因不堪忍受安南都经略使李琢的苛刻剥削,于是结南诏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不再与安南都护府往来。他们就是汉晋以来兴古郡内居住的“鸠僚”,分布在安南都护府北部和南诏的东南部即今越南北部与文山州和红河州南部接壤地带,与滇西永昌郡一带的“金齿”、“茫蛮”等是同一民族。远在唐代属南诏政权辖管的傣族地区就有秋后练习武术、刀剑的军事制度。《蛮书》载:“每岁十一月、十二月农牧既毕,兵槽长行文书境内各城邑村谷,各依四军,集人事柁剑甲胄腰刀,悉需犀利,一事阙即有罪”。当时傣族的“没命军”是南诏攻战最得力的部队。应该说武术当时在军事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从勐海、勐遮街的缅寺中发现部分反映傣族武术的壁画,有练拳的,有练刀枪的,可以看出昔日傣族武术的兴盛。傣族村寨各村都有民间教头,每当农闲季节,武术都作为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遍布村村寨寨,走进傣家,不少傣族男女都会舞手蹋脚,摆出几个架式。傣族另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在历史上,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术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体育中的神性逐渐退化,世俗性与娱乐性逐渐增强。无论是直接产生于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中的体育活动,还是产生于生产、生活方式和军事斗争的体育活动,随着社会、时代的转变成为各类节日中重要的娱乐活动内容,并在节日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产生了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水民族”的体育文化特征。几乎所有的傣族体育活动都伴有传统节日,傣族传统体育在特定的节日中得以传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傣族传统体育逐渐从娱神转为娱人自娱的活动。这种转变使得傣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的本质属性得到充分现。傣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文化特征,赋予了它一定的现代意义。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的体育活动,促进了傣族地区以节日体育活动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兴盛。对包括傣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