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一生征战,结束了蒙古草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病逝后,其季子、大蒙古国监国拖雷为成吉思汗建立“白色宫帐”(八白室)进行祭祀,由专门的部落(后来的鄂尔多斯部)进行守护,并负责每日的祭祀。
成吉思汗祭祀,是成吉思汗八白室近800年来能够世代相传、一直保留至今的主要因素。它在长期的传承历史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祭祀文化。它显示着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礼法、信仰、观念以及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
明朝天顺年间,鄂尔多斯部落进入鄂尔多斯草原,成吉思汗的八白室也随之迁来。在蒙古语中“鄂尔多”是宫殿,“斯”是复数,“鄂尔多斯”的含义是“宫殿群”。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八白室最终移至伊金霍洛旗。从此,八白室就长期放在伊金霍洛旗甘德尔草原供奉。1954年,中国政府投资建设成吉思汗陵,1956年竣工。成吉思汗陵为三个仿蒙古包式的宫殿建筑。
成吉思汗的专项祭祀每年有60多次,在内容上主要是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在形式上主要有牲祭、火祭、奶祭、酒祭和歌祭等。自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后,祭奠成吉思汗的圣灯就从未熄灭,祭祀活动传承近800年经久不衰。世代从事成吉思汗陵守护、管理和祭祀事务的蒙古族达尔扈特人,按照从13世纪传承下来的祭祀程序,举行八白宫聚集仪式、祭天仪式、金殿大祭、招福仪式等传统祭祀活动。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夏季淖尔大典、秋季斯日格大典和冬季达斯玛大典并称为“四时大典”。其中,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最为盛大和隆重。
查干苏鲁克大典传承了近800年,是成吉思汗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盛大的祭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干苏鲁克,是蒙古语,意为“洁白的畜群”,农历每年三月十七至二十四举行,三月二十一为主祭日,前后历时八天,是成吉思汗祭典中最隆重的一次。这一天,人们会用99匹白马的乳汁祭奠苍天,因而又称做“鲜奶祭”。大祭以祭天、祭祖仪式为主,其活动意在祈愿人畜兴旺、国泰民安。
在大典期间,分布在鄂尔多斯各旗的八白宫集聚大伊金霍洛,参加大典。这也是八白宫分散到各地之后,每年集聚一次的盛大祭祀活动。这一庆典式的祭祀活动,具有多种礼仪和仪式,伊克昭盟最高长官济农及各旗札萨克都要前来参加,各地的群众来的最多,持续时间又长,是蒙古民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的祭典大会。关于参加大典的官员,北元时期规定,“圣主四时大典的祭祀中,可汗带十个朋友,济农带六个朋友,洪台吉带两个朋友,其他台吉们各带一个朋友前来祭拜”
关于查干苏鲁克大典的来历,在鄂尔多斯有几种传说。一种是:成吉思汗刚到五十大寿之时,忽染贵恙,两月后方愈,遂谓从此了结八十一天的凶兆,便在三月二十一这天,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母马之乳,向九十九天祭洒,并将“溜圆白骏”涂沫成圣,谓之玉皇大帝的神马;另一种传说是:成吉思汗五十岁那年春天,碰上罕见的荒年旱月,成吉思汗认为春三月主凶,是个凶月,必须使之逢凶化吉,于是就用九十九匹白母马之乳,向苍天祭洒。将一匹白马用白缎披挂,使之成圣,作为“洁白的畜群”的象征加以供奉。以后每年举行这一仪式,便称之为“查干苏鲁克”祭典。在元代所著的《十福经典白史》中也明确地记载,“成吉思汗系母马九十九匹,洒祭鲜奶”。史书《水晶珠》中也写道:“成吉思汗五十岁之辛未年,属于客鲁连河畔之时,用宝马之初乳,向无上苍天献祭,并将此事好生定为法令,降旨蒙古全国而行之”。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的公文中记载,给鄂尔多斯各旗摊派的祭品为:“圣主查干苏鲁克宴礼上,七旗敬献的酸奶、酒一百五十尊,祭天的溜圆白骏一匹,由济农敬献三尊酸奶,三斗糜子,九只全羊”。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达尔扈特亚门特给济农的书信中称:“济农方面应敬献的祭品为:查干苏鲁克祭奠上敬献全马(母马)一匹,全羊八只,给溜圆白骏敬献白绸穗二十七只,熟黄糜一斗”。
查干苏鲁克大典中所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包括:八白宫聚集仪式,嘎日利祭,祭天仪式、金殿大祭、巴图吉勒祭,招福仪式等等。这些仪式分几日进行。在大典期间,八白宫聚集的巴音昌霍格草滩蒙古包、帐篷林立,人山人海,人欢马叫,呈现一派热烈、壮观景象。
查干苏鲁克大典,不仅是成吉思汗祭祀活动,而且是一次群众大集会,也是大规模的集市贸易活动。在大典期间从各地来很多商人,铺开摊子做买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查干苏鲁克大典期间举行全盟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文艺演出等各项活动,使大会更加隆重、热烈。
资料来源:
[1]新华网:《成吉思汗陵春季大祭》
[2]互动百科:《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